六十年代的时候,菊香书屋收到了一封不知道谁写的信,里面讲了老百姓日子过得很不容易,毛主席看了心里非常难过。
本来他打算讲几句,但得知写信人的背景后,毛主席就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沉思,再也没有开口多讲一句。
写信的叫陈掖贤,可能这名字你听着有点耳生,但他其实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儿子。在1956年之前,陈掖贤压根不知道自己是这位英雄的后代。
【赵一曼孤身产子】
赵一曼是个大家都知道的抗日大英雄,她原来的名字叫李坤泰,也有人叫她李一超,在兄弟姐妹里她是老七(下面我们就叫她赵一曼)。
1924年的时候,19岁的赵一曼经过她大姐夫郑佑之的引荐,成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员,又过了两年,她加入了共产党。
赵一曼虽然年纪尚轻,但她是个性子倔强、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百姓的爱国小伙子。
在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以前叫宜宾女子中学)上学时,她就当上了女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还管交际方面的事情,并且也做了宜宾妇联常委会的主席。到了1926年,五卅运动一周年纪念时,赵一曼带着学生们一起反对英国的煤油轮船靠近宜宾码头,这一下子让整个城市的学生都停课抗议了。在同学们眼里,她简直就像是学生运动的“头儿”。
1927年,22岁的赵一曼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从上海搭上一艘前往苏联的商船。这船上还有四十多位和她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他们也都带着党的任务,一起坐船去苏联学习。
这些年轻人分成小组一起走,每组有10个人,赵一曼所在小组的领头人是陈达邦。陈达邦比赵一曼年长5岁,老家在湖南长沙。他以前和任弼时在长沙一起上过学,而且他的亲妹妹陈琮英嫁给了任弼时,成了任弼时的老婆。正是在任弼时和他老婆的鼓励下,陈达邦才去考了黄埔军校,参加了革命。
坐船去苏联的路上,赵一曼因为是头一回坐船,特别不舒服,吐个不停,感觉浑身难受。这时候,陈达邦一直陪在她旁边,细心地照顾她。在这一路上,陈达邦和赵一曼两人之间慢慢有了感情。
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赵一曼和陈达邦常常一块儿钻研马列主义理论,还有学习俄语等内容。两人心里早有的那份情愫,加上有着相同的理想追求,让这对年轻人关系越来越亲密。
1928年春天的时候,赵一曼和陈达邦在莫斯科成了家,他们的婚礼办得朴素但又很开心。结婚后,他俩感情特别深,没多久赵一曼就怀上了孩子。
赵一曼怀孕了,加上学习太辛苦,身体越来越差。所以党组织安排她先回国休息,而陈达邦还得留在苏联。
陈达邦心里真舍不得离开怀孕的妻子赵一曼,他想着要不跟组织说说看,但赵一曼立刻就拒绝了,她说:“党的决定,咱得无条件服从。”就连陈达邦说想和她一起回国,赵一曼也没答应,她还是坚定地一个人回了国。
1928年11月,赵一曼接到命令回到上海,紧接着就被安排去湖北宜昌秘密执行任务。到了第二年2月,已经怀孕的她在宜昌一个工人家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赵一曼给孩子起了个名儿叫“宁儿”,希望他们母子俩能过上平静安稳的日子。
这个小孩,其实就是陈掖贤。
陈掖贤呱呱坠地那会儿,老爸陈达邦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呢,老妈赵一曼则是忙得不可开交,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为了让小家伙能安安稳稳地长大,赵一曼就把他先寄养在了亲戚家里。
陈掖贤刚出生不久,宜昌的秘密接头地点就被敌人给揪出来了,这下子,包括赵一曼在内的地下党成员都处境危险,赵一曼被敌人盯上,没办法,只好赶紧离开宜昌,逃回上海去。
后来,按照党组织的计划,赵一曼转到了江西,不久后又带着儿子回到了上海。但她明白,自己总是到处奔波,带着儿子很不方便,所以就狠下心来,决定暂时和儿子分开,好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
赵一曼在上海碰见了陈达邦的妹妹,也就是任弼时的老婆陈琮英,她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先把小陈掖贤放到陈达邦的堂哥陈岳云家里,让他帮忙照看一下。
1930年,赵一曼和儿子陈掖贤依依不舍地分开了。她心里盼着以后能再见到儿子,但什么时候能回来却说不准。于是,赵一曼先带着儿子去照了张相留念,接着把儿子托付给了陈岳云,自己又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的老百姓过得非常不容易,赵一曼遵照党中央的命令赶到了东北,带头开展抗日斗争。
这次去了东北,赵一曼就再也没回家,也没能再见到她的儿子。
【赵一曼牺牲】
赵一曼到了东北,就不再使用李坤泰这个名字了,而是改叫赵一曼。许多老百姓都知道,有个抗日的女英雄,她的名字叫做“赵一曼”。
1935年10月,王惠同团长和赵一曼政治部主任带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第二团,和敌人打起了硬仗。他们带着队伍抢了好地方,一次次地把敌人的猛攻给挡了回去。
当子弹打完,粮食也吃光的时候,王惠同和赵一曼为了保存队伍的力量,决定要冲出去。他们俩都抢着要先掩护对方撤退,后来赵一曼对王惠同说:“你对这儿的路熟,能带大家冲出去就是赢了。咱们别争了。”
按照他们事先的计划,王惠同带头冲出敌人的包围,而赵一曼则带着不到十名战士在后面阻挡敌人,打伤了好多敌人。不过战斗太激烈了,王惠同受了重伤被抓,最后被敌人害死了。赵一曼也受了伤被抓,被关进了监狱里。
敌人狠狠折磨赵一曼,想从她那里套出点情报,可赵一曼毫不退缩,对敌人说:“你们烧了多少村子,杀了多少老百姓,这些都是日本鬼子欺负中国人的铁一样的事实。我身为中国人,不能不管日本人的残忍行径。所有中国人拿起枪打日本鬼子,那是天经地义、正当的事情。”
她说话斩钉截铁,每句话说完,眼睛都紧紧跟着翻译员的嘴,生怕漏掉半句。敌人一遍遍追问,赵一曼就一次次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坏事,把敌人说得没话可说。敌人问不下去了,恼羞成怒,拿起鞭子就抽打她。可不管身体多疼,赵一曼就是不向敌人屈服。
赵一曼浑身是伤,可敌人还是不肯罢休,对她用了好多残忍的手段,想让她屈服。但赵一曼从头到尾都没动摇过,这让敌人慢慢没了耐心,最后决定把她杀了。
在押送的路上,赵一曼向押送的人借了纸和笔,给心里一直挂念着但再也见不到的儿子陈掖贤,写了最后一封信:
宁宁:
你妈没好好教你,这真的让人挺难过的。她因为坚决反抗满清政府,参加抗日斗争,现在眼看就要牺牲了!你们母子这辈子是没法再见了。宁儿啊,你得快点长大,好让你在地下的妈妈能安息啊!
宝贝儿啊!妈妈不靠说大堆大道理来教你,直接用行动来教你。等你长大成人,别忘了妈妈是为了国家而离开的......宝贝,你好好学习,就是妈妈最后的心愿了。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大声喊着“共产党长存,日本帝国主义滚出去”,然后勇敢地面对死亡,壮烈牺牲。她去世那年才31岁,留下了一个只有7岁的儿子,名叫陈掖贤。
可陈掖贤从没想过,那位大家都知道的英雄赵一曼,竟然就是自己的妈妈,就连陈达邦也不知道,赵一曼其实就是他的妻子。
陈达邦心里一直想着的那个人叫李坤泰。自从在苏联分别后,他特别想念老婆和孩子,但那时候局势太乱,他一点也没法打听到赵一曼和他们孩子的下落。
陈达邦原来待在苏联,后来在1935年跑到了法国巴黎,当上了《救国时报》的印刷部主任。他一直干到1942年才回到祖国,这时才见到了他的五哥陈岳云。
到了陈岳云家里,陈达邦总算见到了陈掖贤,小家伙已经窜高了不少,个子都快赶上陈达邦了。陈岳云把陈掖贤推到陈达邦跟前,催着他喊爸爸。陈达邦瞧着眼前这个茁壮成长的儿子,心里头五味杂陈,他轻轻摸着儿子的脑袋,温柔地问:“你妈最近写信来了没?”
听到这句话,陈岳云的老婆赶紧带着陈掖贤走开,而陈岳云则把陈达邦拽进屋里,跟他说:“赵一曼,就是一超,她和咱妹把宁儿送过来后,就再也没露面了。”
陈岳云和陈达邦心里明白,陈掖贤的妈妈可能遇上了大麻烦。从那以后,陈达邦就留在了国内,跟着五哥陈岳云一起做起了印刷生意。
陈掖贤渐渐明白了自己的真实出身,晓得自己其实并非陈岳云的亲生孩子。在陈岳云家里住着,他发现伯父家里也有不少孩子,这样一来,陈掖贤总觉得自己像是住在别人家,心里不太自在,慢慢地,他的性格就变得更加内向和孤僻了。
赵一曼没能等到革命成功的那天,但陈达邦和他的儿子陈掖贤都亲眼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陈达邦又成了家,有了新的孩子。这让陈掖贤感觉自己像是个外人,怎么也没法融入父亲的新家庭,好像这世上已没了他的容身之地,这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可这对父子做梦也没想到,大家心中那位备受尊敬的女英雄赵一曼,竟然就是他们日思夜想的亲人。
【陈掖贤大胆致信毛主席】
在和陈掖贤分别之前,赵一曼拉着儿子照了一张合照,这是他们唯一的一张合照。她还特意请同学帮忙,把照片带给了自己的二姐李坤杰。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李坤杰经过多方打听和证实,在战友们的帮助以及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查找确认下,最终弄清楚了一件事:原来赵一曼就是以前大家知道的李坤泰,也就是李一超,她还是陈达邦的妻子,陈掖贤的妈妈。
1955年的时候,李坤杰给陈琮英写了封信,揭开了赵一曼的真实身份。陈琮英看到信后,惊讶得不得了。这样一来,李家和陈家的亲人,在分开了二十多年后,终于又聚到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不久,电影《赵一曼》上映了,让全国老百姓都知道了女英雄赵一曼的大名,她那些勇敢的事儿也被大家牢牢记在心里。陈达邦和陈掖贤知道电影里那位女英雄竟是自家亲人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陈掖贤听到这个消息,就一笔一划地把妈妈留给他的遗嘱抄写下来,心里头满满都是妈妈对他深深的爱。他情不自禁地在自己胳膊上刻下了“赵一曼”这三个字,下定决心,以后的日子里要照着妈妈的吩咐去做,用自己的学问为国家出力。
得知赵一曼的身份被证实后,政府通知了陈掖贤,让他作为赵一曼的亲人去领抚恤金。但陈掖贤马上拒绝了,他态度坚决地说:“我怎么能要那笔钱呢,赵一曼是为了国家牺牲的,她的付出不是钱能比的。”
1956年,陈达邦带着儿子陈掖贤去宜宾看望亲戚,路上经过了赵一曼曾经战斗过的湖北宜昌。以前那里的联络点,还有陈掖贤出生的地方,现在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点过去的影子都找不着了。望着眼前这座全新的城市,父子俩心里头满是感慨和回忆。
有了姑姑陈琮英的支持,陈掖贤去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上学了。1955年,当他完成学业时,陈琮英嘱咐他说:“要听党的话,组织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要根据你的本事来安排工作。”
陈掖贤最终没走外交那条路,而是被安排到了北京工业学校教政治课。尽管他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后人,但陈掖贤的生活其实挺不容易的。
比如说,他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看不懂,他每个月能挣69块钱,其实已经不算少了,可就是因为他不懂得怎么花钱,陈掖贤老是钱不够用,过得紧巴巴的。
每个月开头,他总爱大吃美食,还买不少零食,过得挺潇洒。但到了月底,因为钱都快花光了,生活就变得拮据起来。
他还是老样子,随心所欲,不太在乎自己的外表。平时爱抽烟,房间里经常散落着烟头。为了能让陈掖贤生活得更舒服些,学校特意给他找了个室友,帮他打扫卫生,还管着他的工资。
陈掖贤的感情路也挺坎坷,他和学生张友莲曾经很合得来,两人结为夫妻后,由于爱好、习惯都不一样,加上常常不在一起,他们的婚姻也是经历了多次的吵闹和和好。
尽管生活中碰到了些坎坷,但陈掖贤心里那份“爱祖国”的情感始终如一,他总是时常关心着国内和老家的事情。
1960年,老百姓过得挺艰难,陈掖贤就写了封信,把大家的苦日子一五一十说了出来,然后鼓起勇气,把信送到了中南海,亲手交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读到这封写着“陈掖贤”名字的来信,心里五味杂陈。当他了解到陈掖贤竟是赵一曼唯一的骨肉时,手里拿着信,默默地没有开口,什么也没再多讲。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很多波折,总是住在别人家里,陈掖贤长大后经常感到心里憋屈。再加上手头紧、日子不好过,1966年他父亲陈达邦又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陈掖贤总是心情郁闷,特别难受。
1982年8月份的一天,陈掖贤走了极端,几天没去上班,同事觉得不对劲,去家里一看,人已经没了,大家都惋惜得不行。
陈掖贤有两个闺女,大闺女叫陈红,她先在北京市机电研究院上过班,后来又去了四川省大件运输公司的检测站。陈红从来不觉得自己是烈士的后代就有什么特别,她总是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每到清明节,陈红都会去赵一曼纪念馆给先辈扫墓,表达怀念之情。
陈掖贤的小闺女陈明是在北京呱呱坠地的,她和家里人一起搬到了国外,在国外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日子也是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
现在赵一曼的后代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了,但赵一曼住过的老房子还在,哈尔滨的那条一曼街也还在,赵一曼这位英雄的故事会一直被后人记住并尊敬!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